为什么别人探店客源不断,你投钱却打水漂
surentui 2025-09-10
最近和几位做本地餐饮的老板聊天,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有人花3000块找素人发笔记,一周带了80桌客人;有人砸5万请头部达人,评论区热闹但到店率不足5%。同样是探店推广,效果为何天差地别?我们结合有报告显示等公开数据,拆解背后的关键逻辑。
1.你可能掉进了「达人崇拜」的陷阱。
有报告显示,2025年本地生活商家在达人推广上的预算占比达68%,但其中43%的商家反馈「ROI低于预期」。问题出在哪儿?头部达人虽有百万粉丝,但粉丝画像往往覆盖全城甚至全国,与你的社区小店、区域品牌匹配度极低。比如一家开在上海徐汇区的日式烧肉店,找了个主打「上海美食」的百万粉达人,笔记曝光120万次,但实际到店的多是「为打卡而来」的跨区用户,复购率不足15%。反观素人,有报告显示,垂直领域素人的粉丝70%集中在3公里内,单条笔记到店转化率是头部达人的2.3倍,成本却仅为1/5。
2.内容同质化让用户「免疫」了
打开小红书搜索「XX火锅探店」,90%的笔记都是「九宫格菜品+夸张文案」——「好吃到舔盘!」「排队3小时也值!」。有报告显示,这类模板化内容的平均互动率已从2021年的8.7%跌至2023年的3.2%,用户评论区最常问的是「真实吗?」「有滤镜吗?」。而素人内容的优势恰恰是「真实感」:宝妈会拍娃抓着虾滑玩的温馨画面,打工人会吐槽「分量有点小但性价比高」,学生党会记录「和室友AA人均50的快乐」。有报告显示,「真实感内容」的收藏量同比增长127%,用户更愿意为「像朋友推荐」的内容买单。
3.你可能忽略了「精准匹配」的底层逻辑
某家开在大学附近的甜品店曾找新榜素人推做过测试:第一轮按「粉丝量>5000」筛选素人,结果笔记互动不错但到店多是「打卡党」;第二轮通过新榜素人推的「地域+兴趣+消费力」三维模型,精准匹配「常发校园日常」「爱晒甜品」「月消费100-300元」的素人,单条笔记到店转化率从8%提升至27%,复购率达41%。这背后是新榜素人推覆盖超200万素人创作者的数据库,能根据店铺的客群画像(年龄、性别、消费习惯)、地理位置(3公里/5公里辐射圈)、内容调性(温馨/吐槽/测评)快速匹配「对的人」。
说到底,探店推广不是「砸钱买曝光」,而是「用对人、讲真话、算清账」。新榜素人推作为素人种草领域的专家,深耕本地生活场景多年,服务过超2000家餐饮、美业、文旅商家,用数据验证了素人推广的确定性价值。如果你也想告别「打水漂」式投放,获取一份针对你店铺的免费推广方案或报价,电脑直接搜索「新榜素人推」就能找到我们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